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2022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魯政發〔2022〕16號)。濰坊醫學院中醫學院“泰山學者”、博士生導師孫長崗教授主持完成的《整合藥理模式下中醫藥抗腫瘤研究及臨床應用》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近年來,學??蒲泄ぷ麇^定醫藥衛生領域前沿,對接國家重大需求,服務地區醫藥衛生發展,挖掘優勢資源、好中選優、精心培育,標志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孫長崗教授團隊堅持幾十年臨床科研的深耕篤行,秉承文化自信,致力傳承創新,為區域醫療衛生建設助力,為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賦能。
孫長崗,男,1970年12月生人,醫學博士,博士后,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泰山學者”特聘專家,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八年制中醫專業少年班,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國家重點中醫??茙ь^人,濰坊醫學院中醫學院院長。獲得首屆“中國中西醫結合突出貢獻獎”“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山東省委組織部高層次人才庫”專家稱號,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會評專家。
潛心精進 守正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的高度重視,為中醫藥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來隨著惡性腫瘤日漸高發,腫瘤治療方式的持續優化始終是治療的重中之重。中醫藥由于獨特的作用,不僅在抗腫瘤治療中有悠久的歷史,而且在現代抗腫瘤治療中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整合藥理模式下中醫藥抗腫瘤研究及臨床應用》研究成果,聚焦中醫藥抗腫瘤長期以來存在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不明的問題,濰坊醫學院聯合天津中醫藥大學、煙臺大學,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匯總超過兩萬余例腫瘤樣本信息以及一百余種中藥天然小分子數據,運用生物信息學和系統生物學等多學科技術,對一系列抗癌中藥及復方的作用靶點進行了預測,總結了藥用植物抗癌的機制規律,開發了中藥天然化合物納米靶向運載抗腫瘤體系,解析了中藥復方復雜化學體系與病證復雜生物系統的相互作用,提煉出中醫藥抗腫瘤的核心病機及核心用藥,構建了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抗癌研發模式和平臺,實現了整合模式指導下中藥抗腫瘤的臨床應用及推廣。
團隊歷時十余載的積累,探索出國內較為系統的中醫腫瘤組學研究模式,課題組共發表論文176篇,SCI論文96篇,授權國家級專利18項,制定多項國際國內行業標準。研究成果在多家三級醫院及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應用轉化,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目對中醫腫瘤學科體系的建立具有行業引領和示范創新意義。
“堅持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體現了中國人的文化自信。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注入了新動力,我們團隊作為中醫藥的研究人員,愿為共同守護人類健康貢獻全部力量?!睂O長崗教授表示。
醫以濟世 術貴乎精
厚積薄發、久久為功。孫長崗教授帶領團隊扎根臨床一線,憑借精湛的醫術和潛心鉆研的韌勁,守護無數癌癥患者的生命健康。醫者是需要一生去踐行的事業,而臨床思維和專業觀念是醫生職業素質的基石。在長期的臨床實踐和疑難病的診治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并將中醫傳統思維和現代醫學的診療技術結合在一起,將其獨到的見解總結成原創性的臨床經驗集——《醫案生香——腫瘤血液病中醫治療100講》,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本專業中西醫結合的診療體系。
在此基礎上提煉了中醫抗癌核心用藥,制定了中醫藥抗癌協定方石打穿合劑、息賁膠囊、逆轉膠囊、肺積一號、肺積二號、藍藤益髓顆粒等自制劑和協定方以及中醫特色療法,受到患者的廣泛歡迎。并作為核心執筆專家,參與了國際國內一系列行業共識及指南的制定,助推中醫標準化和國際化進程?!皩I、耐心”是每一位患者及家屬對他的評價,在他身上寄托了患者生之希望,但孫長崗卻認為,為患者解除疾苦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更是醫學創新的動力。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仡櫧甑穆殬I生涯,孫長崗始終抱著強烈的責任感以及憂患意識投身工作事業中,在本地區相對薄弱的科研人才基礎以及艱苦的人才環境中,培養和組建了專業方向明確、人才梯隊合理的創新型學術團隊。創建我市中西醫結合腫瘤診療中心,并使其迅速發展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中西醫結合抗癌臨床機構,首次在全省中醫醫療機構引進放射治療設備。作為學科帶頭人將所在科室打造成國家級省級重點???、重點學科,并且組建了省級中醫藥重點實驗室。
創刊全英文學術雜志Medical Theory and Hypothesis(《醫學理論與假說》)(ISSN :2815-7133)已發行20余期,為中醫藥的國際化傳播積極助力。并牽頭成立了首屆山東省醫師協會腫瘤專委會、山東省中醫藥學會血液病專委會等學術團體,并且積極倡導醫教研一體的科研教學模式,首次在本地區開展中醫高等教育,創建濰坊醫學院中醫學院。并自主搭建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為主體的國際、國內合作學術交流平臺。為本地區中醫藥發展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知難而進 敢為人先
中醫現代化是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關鍵。孫長崗認為,正確的研究方向是如何用現代醫學的語言講好中醫藥科學故事,用現代醫學理念挖掘傳統中醫藥的寶藏,中醫藥科研創新的方向是在傳承與守正的基礎上,更強調學科的交叉融合,從而為中醫藥的傳承創新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時代答卷。

知之欲明,行之愈篤。孫長崗團隊通過多年堅韌不拔的努力和精誠協作的精神,在科研配置和條件相對不足的環境下,依靠方法和理念創新引領,進行了大量科學研究和探索,內容涉及中醫藥抗腫瘤機制研究、生物信息學與分子流行病學、臨床大數據與循證醫學等諸多領域,在國內較早將免疫組學技術、貝葉斯概率分析運用于中醫臨床研究。
歷經耕耘,碩果累累。本人獲得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首位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省部級科研獎勵5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近100篇,包括JAMA、Ann Oncol等頂級國際期刊,總影響因子:556.9,最高影響因子56.272,相關學術成果被Cell、Cancer Research等國際權威期刊引用,帶領團隊成為國內中醫界最有活力的科研團隊之一。
人才是中醫藥發展的第一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推動構建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有機銜接、師承教育貫穿始終的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人才工程,中醫藥人才規??焖僭鲩L,結構布局逐步優化,人才質量和使用效能顯著增強。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孫長崗認為中醫既是技術更是文化,需要在民族文化的長河里傳承。同時也認為臨床的提升來源于科研的助力,而科研的發展首重教育,尤其是符合中醫人才培養特點的高等教育是中醫振興之本。
國家對中醫藥不斷加大的扶持力度、未來對中醫藥人才日益旺盛的社會需求,為中醫學專業發展帶來了廣闊前景。學校緊抓機遇,順勢而為,在建校70周年之際成立中醫學院,與附屬中醫院院院合一、融合發展,開啟了中醫人才培養的鏗鏘腳步。下一步,中醫學院將積極凝聚區域中醫同道共識,充實學院師資力量,聯合臨床醫療機構,倡導臨床實踐為基礎,科研引領,創新啟發,以研促教,以教促學的“醫教研”一體化的育人模式,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培養更多優秀中醫人才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孫長崗總是慨嘆,在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征程中,我們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太多的路要走,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希望我與團隊能成為小小的鋪路石,為國家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貢獻微薄而堅實的力量。

